騰訊高校合作專訪IJCAI-15大會主席楊強教授
第二十四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于7月25日-3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隆重舉辦。IJCAI是國際人工智能領域最頂尖的會議之一,從1969年以來隔年舉辦,是一場AI領域最領先研究者聚合的瘋狂腦暴。在人工智能發展備受關注的今天,IJCAI-15意義非凡。本文是騰訊高校合作對IJCAI組委會核心成員中唯一的亞裔代表、IJCAI-15大會主席楊強教授的獨家專訪,過程中深深為他對AI創新的蓬勃熱情、對AI青年研究者的支持關注及對IJCAI社群的貢獻所觸動、所激勵。
癡迷創新,讓AI探戈起來
專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AI相關研究領域的楊強教授,讓自己的學生研究我國文化精髓中唐詩宋詞的機器學習算法,也著實讓他的學生們不得不冒汗接招。不過,這到是很容易解釋他作為大會主席的IJCAI-15選擇“AI與藝術”為主題,這對于溫文爾雅、饒有情懷的楊強教授而言應該是理所當然、隨心使然的。
圖1:IJCAI-15主題:人工智能與藝術
談及為何選擇這一主題,楊強教授神采奕奕的說,“IJCAI會議始終關注AI前沿信息技術的跨學科交流。當IJCAI-15首次選擇在南美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阿根廷舉辦時,我們深深感受到AI與藝術的碰撞,并希望點亮不同以往的靈性與思考。”應該就是基于此,IJCAI-15特別安排了多場“AI與藝術”專題,探討二者的交融。一位學者提出運動視覺,探索AI與舞蹈結合的可行性,讓AI探戈起來;還有一位學者設計了用計算機自動生成油畫的方案。看來未來人人都可能成為舞蹈家、畫家,杰出與否就要看你的算法編程能力了。
事實上,作為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的系主任、ACM杰出科學家、首位華人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AAI)Fellow、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APR)Fellow 、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Fellow ,IJCAI組委會核心成員中唯一的亞洲人代表,楊強教授在學術研究領域的創新引領及強勢影響已達到很難超越的高度。但他似乎不在乎這些,他更關注讓科技轉化為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的實實在在的努力。
2012年,楊強教授在香港成立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并擔任主任;2015年,他受邀擔任騰訊微信事業群首席技術顧問。當問及他為什么有興趣擔任騰訊微信的顧問時,他非常堅定地說:“我希望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讓微信平臺群體智慧發揮極致優勢,超越我們想象的極限,與微信一起追逐夢想。”本屆IJCAI,騰訊公司作為大會的核心合作伙伴之一,派遣AI研發團隊一行飛抵布宜諾斯艾利斯,支持IJCAI-15、支持楊強教授、并在與全球AI頂級研究者們的學習與溝通中推進這份共同夢想的逐步實現。
圖2:騰訊IJCAI-15與會代表與楊強教授(右三)合影
無比樂觀,新生代將實現超越
本屆IJCAI-15收到來自65個國家的1996篇論文,錄取數575篇,錄取比例僅為28.8%。作為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的A類學術會議,只要有一篇被IJCAI會議接收,包括清華等國內知名高校在內的在讀博士就可達到畢業條件,它的熱度可想而知。多年來,在IJCAI等諸多全球頂級學術會議上,國內研究者很難進入核心管理層為青年學者們搖旗吶喊。IJCAI-15,楊強教授作為大會主席鼓舞了更多青年研究者的加入。
在大會接待晚會上,楊強教授與阿根廷科技部長同臺坐在主席臺上代表組委會宣布IJCAI-15來自中國的論文投稿和錄取量首次超越美國、獲得世界第一時,他的內心是無比激動和幸福的。“本次參會的學生人數超過60%,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我國AI研究實力的扎實儲備和無限可能的未來。”
在騰訊公司會間舉辦的學生交流晚會上,楊強教授面對60多名優秀的與會學生真誠給出三條成長建議和一個挑戰,“第一、要讓自己有引起別人關注的能力,做一個領袖。就像我的學生被國際知名教授提及時,我告訴學生他的影響力已經產生,而他已經可以畢業了;第二、要在研究之外積極投入學術界的社會活動,不計較付出的回報。我在加入IJCAI等社會群體之初,也關注從小做起,點滴積累;第三、要活的有樂趣。做研究就是要在不同的國家、地域、文化中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滋養創新,要養成不斷追求的習慣、投入并進而形成自己的興趣。我給大家一個挑戰,那就是挑戰圖靈測試,研究它的局限,并提出新的目標。這是我們這次會議上的一個亮點。在科學上沒有什么是不能挑戰的,希望你們有信心超越一切。”同學們在這個美好的夜晚不僅了解到當今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前瞻、關鍵技能方向及產業對人才的核心需求,也經由楊強教授的悉心關懷收獲到成長的絕妙錦囊。
圖3:楊強教授(左三)和他的學生們在IJCAI合影
貢獻社群,挑戰圖靈推動進步
本屆組委會由各國投入的委員會有超過1800位,注冊與會者超過1200人,達到歷史之最。翻開會議日程手冊,眼前瞬間被密密麻麻、內容豐富的報告擠滿。楊強教授向組委會提出將會議報告從原來的25分鐘縮短到10分鐘的提議獲得多方認可,并使得之后的IJCAI會議報告全部沿用10分鐘模式。
圖4:楊強教授(左三)與阿根廷科技部長(左一)及大會組委會部分委員合影
會間,楊強教授在他主持的“重新思考圖靈測試”這一全程最火爆論壇中提出挑戰圖靈的倡議。當被問及為何提出這么大膽的提議,楊強教授微笑著回答:“我和學生們說沒有什么是不能挑戰的,我是很認真的。挑戰圖靈,我想表達的真實意思是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共同思考圖靈測試的局限、新測試的標準以及如何實現新智能測試的途徑,讓圖靈引領的創新思維及卓越精神朝著更符合人類需求的方向演進,推動社會的進步。”
不僅在這個論壇,IJCAI-15整體內容都融入了對既往傳統的挑戰,孕育著蓄勢待發的蓬勃力量。當Kiva Systems公司的Pete Wurman博士帶來他的AMAZON Robotics報告時,與會者都對原來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場景真實應用到生活中贊嘆無比。Pete帶領六人團隊僅用1年多的時間制造出倉儲用智能機器人,并已在亞馬遜等全球60多家大規模倉儲中得以應用,大大提升了配貨速度和準確度,也減少了人力成本,對以往的以傳送帶為主的倉儲模式來說, 不失為一個革命。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Pete團隊把整套實現應用中尚未突破的一環——訂單抓取這項工作留給了人類,使得AI技術能快速融入人類生活,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人機協作快速達成AI應用的有效思路。
圖5:Pete Wurman博士分享AMAZON Robotics報告
借助機器學習技術玩游戲,讓機器打飛機2天超越人類,并具有同類游戲的自學習能力,也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還有通過計算機與博弈論的結合,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經濟、醫學領域,如計算尿毒癥患者換腎的優先排序等,這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人類關切的優先級研究課題。而西雅圖Allen腦科學實驗室Christof Koch通過“在生物及人工智能中的意識”這一主題,探究了現有人工智能能否實現人工意識這一科幻問題本質。
問及楊強教授目前個人最感興趣的研究內容,他回答:是微信機器人。作為微信事業部的首席技術顧問,他代表騰訊做了IJCAI-15大會的工業主題報告,向與會者全面分享了微信群體智能在海量社交網絡數據平臺上的廣闊應用空間,也特別提及小微機器人從出身名家到將迅速“長大”的終身學習路徑,以及群體智能的前世今生和美好未來。
一直以來,楊強教授非常重視與業界的交流與合作,重視大數據蘊藏的機遇,重視群體智能無限的能量。他在2003年就開始與騰訊數據平臺部合作,派遣學生與騰訊團隊一起洞悉海量數據的價值。在IJCAI-15騰訊公司舉辦的“騰訊之夜”歡樂晚宴中,楊強教授再次面向受邀與會的50多位IJCAI組委會成員、國內AI研發學術帶頭人發出提升產學研深度交流與合作的倡議,并期望經由校企合作搭建的有效平臺將研究成果變成更多實實在在的應用,讓AI在這個平臺上實現飛躍。
圖6:騰訊IJCAI-15與會代表合影
更多AI前沿請關注騰訊高校合作對IJCAI-15的后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