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浪潮熱中的冷思考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用這句話來形容“互聯網+”概念是很合適的。“互聯網+”自提出以來,迅速走進了國務院總理辦公會,寫入了國家的戰略性指導意見,深入到各級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特別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互聯網+” 以其獨有的特性進入社會輿論的日常話題之中,并影響著老百姓的方方面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一片“互聯網+”熱浪中,千萬不能頭腦發熱,還是要冷靜地思考和判斷“互聯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一、“互聯網+”的核心是“+”,不能忽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其實,對于“互聯網+”這一說法,有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應該是“+互聯網”,這實際上是對產業鏈中以誰為核心的爭議。但不管誰“+”誰,實際上“+”的是創新。因為互聯網的核心就是創新,“互聯網+”就是傳統產業在與互聯網相互融合、借鑒、交流中實現創新。因此,認識“+”的創新實質,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并不是觸“網”那么簡單,也不是僅僅建個或者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銷售,更重要的是生產模式、運營模式、管理模式、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對于政府而言,在“互聯網+”中更重要的是管理創新,特別是面對專車等新興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沖突的時候,應該持更加包容的態度,從保護創新的角度來協調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發展。另外,國人在日本搶購中國代工制造的馬桶一事也表明,必須有更科學、更合理的稅收體制和公平的價格體系來保障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
二、注意互聯網的“馬太效應”,建立起保護創新的機制。互聯網在發展中有著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互聯網+”中如何影響傳統行業,還需時間來觀察。但“馬太效應”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壟斷,創新有可能受到壓制,這就需要管理者來平衡壟斷的力量,為創新創造保護機制。需要注意的是,要認識到“壟斷”只是個中性詞,絕不能像當前某些社會輿論一樣,認為凡是壟斷就是不好的、不可接受的,甚至以仇恨的眼光去看待本屬于經濟學的一個中性概念。反壟斷不是反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而是反壟斷行為,即反濫用市場力量的行為。所以,對于壟斷的企業要客觀地去認識,特別是在面對國際激烈競爭和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情況下,國內如“兩鐵合并”這樣的重組會更多,而互聯網行業的大規模并購也會繼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互聯網+”中保護創新活力,這是對管理部門的一大考驗。筆者以為,在科學評估各種并購的同時,當務之急是要以知識產權的方式來加強對創意類無形資產版權的保護。互聯網行業一度熱炒的“微創新”概念,是對創新最大的侵害。當“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等熱門娛樂節目在向國外支付大筆版權費的同時,像“偷菜”這種互聯網創意得不到版權保護,這是一個莫大的悲哀。因此,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入融合、創新發展,希望盡快為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為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在起步之初就能得到良好的機制保障,幫助他們成長,這才是“互聯網+”保持活力的動力之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在“互聯網+”進程中勇立潮頭揚帆遠航。
三、一定要把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在“互聯網+”中統籌起來。近兩年,上到國務院,下到地方各級政府,關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戰略性文件,推進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是各自為政、重建輕用、數字孤島等現象仍然普遍。事實上,物聯網人機交互的過程就是大數據的采集和應用,大數據系統又需要通過云計算去處理,在云計算中,對大數據的分析和算法又是重點,這三者又都是打通部門、行業間數字孤島的重要工具,也是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幾項必須統籌起來發展,特別是要統籌在“互聯網+”進程中。例如,華東某城市涉及環境監測物聯網項目,建設了大量的傳感器,可以做到當地企業、河流等方面的環境監測,應該說,這個監測就是大數據的采集過程,但筆者參觀時覺得不足的是,這些數據雖然可以實時報警,但數據最終只是掌握在環保部門的手中,以環保部門現有的人力物力,充分分析利用這些數據恐怕還不夠,能否將這些數據在部門間打通并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甚至把排污報警實時數據公開,利用輿論和群眾的力量,我想,這個物聯網項目才能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四、信息安全及隱私保護需要更明確的規則。在“互聯網+”中,信息被獲取后就成了數據,數據匯聚又成了大數據,在信息發達的社會,信息是重要的生產力。但隨著信息的開放和使用,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又成為人們面臨的重要課題。特別是近幾年,相關行業部門在信息安全及隱私保護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人們的防護意識也得到極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息的運用、安全及隱私保護體制還不完善,人們往往又會走向因噎廢食的一面,害怕信息被使用。
五、不能忽視就業平衡。不久前,“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里廣泛轉載,對于淘寶,我認為最應該得到公認和肯定的就是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一大批人成為淘寶店主,另一大批人成為物流大軍,這才是淘寶最大的功勞。在“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進程中,機器人越來越多地進入生產環節,3D打印等技術將大幅縮減產業鏈的長度,中國制造努力向中國智造邁進,整個技術的進步將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效率的提升,很可能帶來勞動力使用率的下降。然而,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應該是政府永遠不能忽視的問題。因此,在“互聯網+”進程中,如何合理分配勞動力的產業布局,特別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必須處理好轉型與就業的關系,要不斷提升勞動者的技術業務能力,帶動產品性能提升和創新,進一步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最后,想提醒的是“互聯網+”要謹防慢牛拉大車。說起“互聯網+”,人們往往關注的是“BAT”等互聯網巨頭,卻忽視了據稱世界排名第80位的信息基礎設施現狀。當前,包括寬帶、4G基站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僅不能享受公用設施的政策待遇,還受到城市拆遷、盜損以及不科學輿論抵制的干擾,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面臨重重困難,這也需要在“互聯網+”中重視起來,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為“互聯網+”打下堅實的網絡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