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打假應成為社會治理主戰場
通過持續的打假維權,以規范網絡消費的野蠻生長,基本實現秩序與發展的同步,已形成社會共識
又是一年“3.15”,打假維權依然是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話題。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兩年網絡打假蔚成氣候,越來越為社會公眾所矚目。
就在“3.15”前夕,馬云現身阿里巴巴治假團隊誓師現場發表打假宣言:“我們不是打假阿里隊,而是打假中國隊。”馬云說,打假這件事要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成本去做,稱“阿里巴巴打假投入不封頂,打假進人無上限”。
馬云的“不封頂”“無上限”表態,贏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贊譽,卻也從客觀上表明,網絡打假面臨的嚴峻形勢,壯懷激烈之余不乏悲壯情緒。確實,當下,在網絡消費漸成公眾主流消費方式的同時,網購投訴也持續走高。以浙江省為例,據浙江省工商局3月14日發布的《2015年消費投訴評析報告》顯示,2015年該省網絡購物消費投訴達6.2萬件,同比增長148%,占全省消費投訴總量的34.5%。
浙江省如此,全國其他地區的情形也不容樂觀。可以說,伴隨著網購消費的如火如荼,商品假冒偽劣、網絡詐騙、售后服務缺失等等,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社會消費的重要問題。若不及時轉移打假方向,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到網絡打假上來,不僅會嚴重制約網絡消費市場的發展,而且也會影響中國經濟的起衰提振。
根據商務部此前披露的數據,2015年中國網絡零售額預計達到4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一。專家表示,從去年開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就已經達到60%。電子商務不僅是消費增長的新引擎,而且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這樣的態勢下,通過持續的打假維權,以規范網絡消費的野蠻生長,基本實現秩序與發展的同步,已形成社會共識。不然,若繼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然會在浪費寶貴經濟社會資源的同時,敗壞社會的誠信,阻滯經濟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這些年來,互聯網企業已經認識到網購問題的危害性,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打假。以阿里巴巴為例,過去一年,就阻擊、刪除假貨鏈接1.21億條,其線上風控系統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甄別、抽檢機制。其通過大數據分析編制的假貨地圖、假名牌地下產業鏈,也為執法部門線下打擊提供了精準的線索。
阿里引領的企業打假,不僅帶動其他互聯網企業參與,而且正在形成政企合作的新治理模式。這也是馬云說的“打假中國隊”的底氣所在。
不過,從目前看,政府監管層面似乎還應更進一步,真正從日常實體商業監管轉移到網絡虛擬監管上來。至少也應該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思維,轉換治理思路,強化網絡意識,將網絡打假作為社會治理的主戰場。
一方面,在鼓勵企業打假的同時,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將企業多年積累下來的打假經驗納入政府治理措施中,并強化彼此合作力度,以政府大力支持為企業打假注入強勁動力。另一方面,還應該盡快改變相關法律法規滯后的局面,使打假納入法治程序,既要盡可能減少企業打假面臨的法律風險,也要向制假售假者傳遞依法嚴懲的明確信號,強化網絡打假的威懾力。比如,完善對于售假交易電子數據的認定標準,明確假貨半成品的界定等。
在中國經濟仍在持續下行,消費有望成為提振經濟重要路徑的當口,迅速改變網購假貨叢生的窘境,不僅關乎“互聯網+”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也關乎中國經濟能不能真正走出低迷。茲事體大,不可沒有一點緊迫感和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