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IM市場硝煙彌漫亟待營造健康的互聯網環境
近年來,企業IM(即時通訊)市場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全國1400萬家活躍企業中,約有60萬家在管理、運營方面涉及互聯網,其中已進行信息化改造的目前才僅為30萬家左右。有專家估計,到2013年,將有80萬家左右企業開始使用部署于云端的“可管理”企業級即時通訊服務。
而來自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全球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統一通信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45億美元。
正因為市場潛力巨大,近年來,企業IM市場開始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競爭也愈發激烈。近日,imo有騰訊之間的戰爭不斷升級,企業即時通信領域硝煙再起。硝煙彌漫的企業IM市場
4月10日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則半版廣告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并在微博上引起熱議。這則廣告排版設計簡單,只有三行字,為排比句式。“你應該向imo道歉。你應該向互聯網創新者道歉。你應該向全國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道歉”。其中“你”在廣告中并未指明對象。
盡管如此,但是微博上業內人士很快指出,這是企業即時通訊廠商imo向騰訊提出抗議。3月36日,imo已經召開過發布會,對媒體公布騰訊qq企業版綁架imo關鍵詞的證據,以及要求騰訊對打砸其展示會場一事道歉,并且宣稱qq企業版抄襲imo并且雇傭水軍惡意打壓imo。Imo當時要求騰訊正式回應并道歉。這一舉動一度被很多業內人士質疑為是imo的“炒作”。
騰訊并未對此事做正式回應。而如今,imo采用了較為極端的方式刊登廣告抗議,這在國內極為少見。
imo運營總裁張翀睿解釋了刊登廣告的緣由,“我們一直期望與騰訊或馬化騰先生進行溝通,包括召開發布會。但目前看來,騰訊并沒有絲毫道歉與溝通的意向,甚至無法建立其有效的有誠意的溝通渠道”。他頗為委屈地說,“綁架關鍵字,打砸,惡意打壓這都是事實。如論如何質疑我們炒作,事實是:我們受到了侵害!不能因為我們小,我們只要出聲反抗,就變成炒作。”
業內人士評價,這則廣告,“頗為大膽”,“確實算是特別又直接”的溝通方式。
目前,騰訊方面依然對此事保持沉默。
“三段論”事出有因“道歉三段論”可謂事出有因。
第一,為何向imo道歉?3月26日,imo于北京召開主題為"騰訊,請道歉"的發布會,并表示如果騰訊沒有回應,就會以特別的方式和馬化騰建立一個直接交流渠道。而騰訊官方至今沒有任何回應。
發布會上,imo運營總裁張翀睿抗議騰訊的種種惡性競爭行為,包括強占“imo”百度搜索關鍵詞綁架用戶;抄襲imo宣傳創意、概念;雇傭十萬水軍抹黑同行。
第二,為何向互聯網創新者道歉?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創業十分艱辛,但隨著某些龐大帝國的建立,導致互聯網企業生存的關鍵不再是依靠創新,而是用戶。騰訊依靠幾億用戶“壟斷式”發展,嚴重破壞了互聯網市場的環境。
第三,為何向企業經營管理者道歉?
張翀睿認為,企業即時通訊市場的趨勢就是免費,imo和其他同行大多都是免費,而騰訊企業QQ堅持收費。企業如果需要與QQ個人用戶連通,要么忍受個人QQ的娛樂帶來的困擾,要么支付高額費用使用企業QQ。這樣的行為是在故意掠奪企業的成果,特別是企業
QQ針對的用戶中小企業。“確切的說,imo的免費模式直接影響到了騰訊的既得利益,擋了騰訊的財路。講白點,其實就是說企業QQ只有imo的60%、70%的功能,但是它卻要每年收企業幾萬到十幾萬不等,而imo免費更好用,于是就成了騰訊發財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張翀睿分析騰訊打壓
imo的最根本原因時稱。其實,登廣告要求對方道歉的行為在業內實屬鮮見,業內人士表示,此次imo所為,或許意味著商戰方式已經進入了一個透明,簡單,直接的新的時代。推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去年發生的“3Q大戰”或許還記憶猶新。在那場騰訊與360相互打壓、相互綁架用戶的大戰中,騰訊公開信中的“我們剛剛作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引爆了一場網民造句運動高潮,數萬網民集體通過這一活動發泄自己對“3Q之爭”的不滿,許多知名媒體和企業也用加入了“3Q體”造句的行列。最終工信部在其網站發布公告對奇虎和騰訊沖突進行通報批評,并要求兩公司限期對社會公開道歉,還將對兩公司涉嫌違反相關法規進一步調查。
而2008年,百度和阿里巴巴也曾圍繞“屏蔽”和“流量”問題展開了多次口水戰。這兩家公司針鋒相對并不奇怪,雙方在C2C、搜索引擎、網絡廣告、在線支付、企業貿易推廣等業務上都存在直接競爭關系。
互聯網企業發生口水戰以及“互掐”,其實對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環境十分不利。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國家在這方面也十分重視。就在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其實,企業競爭的關鍵還是要靠其優秀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針對此次企業IM混戰,易觀國際首席分析師李智表示,“imo與騰訊哪個抄哪個,我們不好評論。”“企業IM市場存在剛性需求,但這一市場與個人用戶有一些區別,要想在企業IM市場有所發展,還需要了解企業的商業經營屬性、商業運營體系,另外還有一個安全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