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赴美上市:肥水外流A股之痛
阿里巴巴集團日前確認,決定啟動赴美國上市事宜,并表示未來條件允許將積極回歸國內資本市場。阿里巴巴上市將募集150億美元,其市值或將超過1300億美元,有望成為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以來全球證券市場規模最大的新股首發(IPO)項目。
阿里巴巴是國內最大、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創新型企業,于2004年12月創立了支付寶,解決了國內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的問題;2013年6月又推出了支付寶在線存款業務,即余額寶,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開路先鋒。像這樣創新性很強、符合中國未來發展戰略的優秀大型企業,為什么不選擇A股市場,而非要選擇去美國上市?
筆者認為,阿里巴巴選擇赴美上市,符合它“國際化”的發展路徑,也適應其合伙人制的股權結構。同時,當下的A股市場的制度及其諸多局限,也并不能接納阿里巴巴這類企業上市。而這,正是A股市場之痛。
首先,阿里巴巴選擇赴美上市,其實只是它的第二選擇。去年9月,阿里巴巴曾打算在港交所上市,但因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有違港交所上市規則,同時也不符合港交所“同股同權”的原則,未能如愿以償。目前A股市場也實行“同股同權”的原則,同樣也與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不兼容”。同時,阿里巴巴前兩位大股東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各持有其36.7%和24%的股權,盡管雅虎承諾,如果阿里巴巴在2015年之前IPO,可轉讓一半持股,但這種外資控股的企業,目前在A股上市仍存法律障礙。
其次,A股市場為了規范法人治理結構,要求公司在申報上市材料之前需將股東人數壓縮到200人以內。而這也和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相悖。大規模的員工持股已成為阿里巴巴保持企業活力的重要機制,如果取消這一機制,恐怕會對阿里巴巴的創新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這將是阿里巴巴不能接受的。
其三,A股市場持續數年熊冠全球,A股市場的藍籌股估值持續走低,收入穩定的銀行板塊目前普遍只有四五倍的市盈率,遠低于受金融危機沖擊的歐美銀行股的估值,而一些小盤股卻又被炒上了天,估值結構嚴重畸形。阿里巴巴盡管十分優秀,但由于市值大,融資規模大,在A股不景氣、投資者厭惡擴容的大環境下,能否順利發行上市面臨許多變數。
其實,A股市場在錯失阿里巴巴之前,已經和騰訊控股等擦肩而過了。如果情況不改變的話,將來肯定還會有更多的“阿里巴巴”舍近求遠。A股市場到底要何時才能做出制度調整,將中國的優秀互聯網企業接納進來,不再“肥水只流外人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