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試水互聯網理財 專家稱最大問題在推廣
央廣網科技5月22日消息,隨著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先后上線話費理財產品,傳統的電信運營商邁出了跨向理財的第一步,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新兵。盡管目前中國移動的產品尚未上線,但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相關產品會盡快推向市場。
運營商做理財產品,聽起來在意料之外,但其實仍在情理之中。央廣網科技連線了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和電信行業觀察員付亮,兩位專家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運營商做理財在情理之中
項立剛認為,未來電子支付和互聯網金融行業中都有巨大市場潛力和機會,運營商本身就有巨大的用戶群體和平臺,以及上百億規模的話費資金,進入這一領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還可以進一步積累用戶和資金。
付亮則表示,運營商本來就有資金通道,加上又有用戶,做金融產品很正常,如同阿里、騰訊(514,6.50,1.28%,實時行情)和京東(0,0.00,0.00%)也都在做。
對于運營商此舉是否是出于跟風或者虛擬運營商帶來的競爭這一疑問,項立剛表示關系并不大。他表示,依照他得到的消息,運營商對于這件事情的籌劃時間在三年以上,而且三家運營商的支付公司都有較大規模,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資源。
形式上不一定是話費理財
根據目前的報道,中國電信推出的理財產品類似余額理財的概念,基于貨幣基金,通過預存資金的方式來獲得收益。目前已經上線,據翼支付的公開數據,目前用戶已經有11萬人。
而中國聯通的產品也是一款貨幣基金,采用“基金份額預先凍結+周期性過戶”的交易結構,將理財和合約機結合預存話費結合起來,讓用戶既保證套餐費用的自動繳納,又保證投資收益的最大化,目前尚未上線。
付亮猜測,對于理財產品的形式,運營商未來不一定鎖定話費理財,也可以另建一個支付賬戶,話費和資金兩個形成獨立的賬戶。并且由于不同時候不同渠道獲得話費的成本不同,資金帳戶充話費沒問題,但是話費賬戶的體現可能比較困難。
不過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且只有中國電信的產品已經上線,未來的發展在種類上仍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最大的問題是推廣
三大運營商早已擁有各自的支付公司,面對涉足的互聯網金融領域,項立剛認為在技術對接層面不存在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推廣過程中,運營商能否發揮好互聯網精神。
不光是運營商,諸如銀行、教育等傳統行業幾乎都存在對其互聯網精神的質疑,這也成為他們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日新月異的時代,能否繼續保持市場地位的籌碼。
盡管有用戶和平臺,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互聯網公司和銀行已經紛紛推出了“寶寶類”的理財產品,用戶可以有很多選擇,運營商如何讓用戶來選擇自身的產品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項立剛表示,先天的基因并不重要,后天的作為才是關鍵。而且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運營商的這一嘗試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