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深度“觸網”未來“BAT”或成主宰
[ 于東表示:“我覺得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三家的需求,BAT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 ]
互聯網正在深度影響生活各個方面,電影產業也不例外。
在昨日第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視頻網站引領電影業變革”論壇傳遞的信息顯示,互聯網巨頭憑借在用戶數量、網絡播放渠道、大數據分析、在線支付、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積累的優勢,帶動電影產業深度“觸網”。
隨著國內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介入影視領域,業內人士甚至預言,未來BAT將成為電影產業的主宰,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深受BAT三家的影響。
騰訊視頻的“逆襲”
隨著阿里巴巴開始利用互聯網理財產品“娛樂寶”投資影視制作產業,昨日,騰訊公司副總裁兼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孫懷忠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騰訊也將首次進入上游影視制作領域,將投資《鐘馗伏魔》、《天將雄師》、《我是女王》等數部影片。
騰訊公司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單純的投資,除了投資部分電影外,還會利用騰訊公司內部平臺給影片予以宣傳、播放、廣告、數據分析,甚至相關衍生品電子商務銷售等支持。互聯網巨頭正在利用自身在互聯網積累的資源深度影響上游影視制作產業。
孫懷忠認為電影在互聯網市場大有可為。他告訴記者,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有數億用戶、視頻播放渠道、大數據分析系統、在線支付平臺等,以創意、知識產權為核心的電影的營收能夠在互聯網領域得到倍增。首先,通過互聯網渠道可以讓很多原本不可能走進影院的人走進影院;其次,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得更多變現渠道。孫懷忠舉例,目前國內有近十億網民,未來三到五年,網絡視頻付費觀眾可以達到至少1000萬到5000萬的付費用戶,以目前網絡視頻包月付費30元計算,一個用戶一年付費360元,光付費就可以獲得36億~180億元收入,加上游戲、衍生品等,完全可以達到數百億元以上的收入。
優酷土豆集團高級副總裁朱輝龍告訴記者,目前電影產業靠影院票房收入的模式很快會遇到天花板,去年票房217億元,今年可能280億元,預計五年后可能達到美國的100億美元,最多達到800億元就已經接近天花板了,目前電影產業九成收入來自電影票房,從電影產業自身發展來看,也必須依賴互聯網獲得更多變現渠道。孫懷忠也指出,2013年全中國電影票房才217億,分配給制作公司的錢就更少,電影投資幾乎變成風險投資了,每十部電影一部大賺、兩部持平、七部虧。
電影公司為“BAT”打工?
隨著騰訊、阿里巴巴等憑借強大的資金以及互聯網優勢向上游進軍,博納影業董事長于東表示:“我覺得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三家的需求,BAT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
于東坦言:“我們現在要迅速把規模做上去,沒有規模的電影公司是沒有未來的,獨立制片最終都會歸屬到BAT去,因為它們是用了現在顛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個產業,下一步到了內容產業的重組,所以我們覺得現在這個產業會有真正的機會到來,現在已經到了這個階段,未來10年是互聯網引領的影視產業革命的10年。”于東認為,未來BAT三家統領的視頻、多頻產業發展內容差異化是必然的。因此,對于內容制作的電影公司而言,要發展成有規模的影業公司,應該滿足互聯網公司的需求。
事實上,很多影視公司已經開始針對互聯網市場的需求制作影視內容。國內最大電視劇制作公司華策影視(300133.SZ)總經理趙依芳告訴記者:“華策影視發展電影的主要通道之一就是發展互聯網電影,與汪遠跟郭敬明的團隊主打互聯網電影,這是主流觀影年齡層看的電影,也是我們主控主投的電影。”華策影視還將投入5億資金和一些資源,打造一個凝聚互聯網思維的電影發展的新生態圈。
對于未來BAT將主導影視產業的預言,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認為,阿里巴巴娛樂內涵是打造生態系統,打造互聯網生態娛樂系統,我們自己不會把所有內容都拿來做,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應該團結更多影視娛樂公司,為它們提供更大的商業模式變現平臺,更大娛樂營銷平臺,更大數字發行平臺,以阿里巴巴為例,阿里巴巴的核心不是做內容,阿里巴巴的核心是利用阿里巴巴今天龐大用戶群,和電子商務15年積累的生態系統,搭建互聯網娛樂生態系統,帶動影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