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先驅海盜灣仍然活著 而且還有種子
十多年間,這家網站關關停停,但一直存在,只是城頭已經變換了大王旗。
孫榮凱 劉瑤
圖片來源:東方IC
海盜灣又回來了。
在去年12月9日被瑞典警方突襲后,海盜灣(the Pirate Bay)就在首頁上開始記錄此次會停站多久。一直到最近,這家“銀河系中生命力最頑強的BT網站”開始為重新開張而倒計時。
“我們會重新啟動么?其實我們也不知道。但如果能啟動而且我們也正在啟動,那就是有大事發生。”海盜灣的一名組織者12月15日接受新聞網站TorrentFreak采訪時稱,現在他的話得到了驗證。
截至記者發稿時,網站距“發生大事”還有不到1個月的時間,或在2月初正式開張。
縱觀海盜灣過去轟轟烈烈的歷史,停站實在算不了什么。它最初本著“言論自由”和互聯網分享精神,免費分享各種原本受版權保護的資料(音視頻、書籍、游戲等),因此從誕生之初就官司纏身,不斷被訴侵權。但這些做法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反而加快了網站的發展,知名度越來越大。
2003年9月,反專利組織海盜署(the Piracy Bureau)成立了海盜灣網站。1年后網站獨立出來,由Gottfrid Svartholm Warg和Fredrik Neij運營。其中,“神童”Gottfrid負責軟件,Fredrik則負責硬件,是“修電腦的好手”。
“當時只有一家BT網站,叫超新星(Supernova),不過它提供的主要是國際性的資源。而我們和海盜署,則希望提供更多瑞典的和斯堪的納維亞的資源,所以建立了海盜灣”,海盜灣的第三名成員、網站新聞發言人Peter Sunde在回憶時說。
隨后,瑞典商人Carl Lundtrom為海盜灣提供了啟動資金,還給他們租用帶寬和存儲空間打了折扣。
到2005年,海盜灣上的種子文件已超過6萬多個,網站80%的用戶來自瑞典以外,可供鏈接的種子文件用戶數超過100萬。2005年網站改版后,到年底,網站統計稱存有種子文件的用戶端超過250萬。在海盜灣所采用P2P(Peer-to-Peer)下載網絡中,更多的用戶端就意味著會有更多源頭提供下載數據,盜版的音視頻資料“生生不息”在互聯網上成為可能。
雖然海盜灣分發種子文件不收錢,但好多人因此餓了肚子。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在2006年公布了一項調查,稱電影行業在當年就因盜版損失了61億美元,不單有門票的損失,還有DVD銷量的下降,而后者可是好萊塢的“現金牛”。
從那一年起,好萊塢和美國政府就不斷向瑞典政府施壓。瑞典電視臺曾報道,稱如打擊盜版不利,美國就要以WTO的方法制裁瑞典。
2006年5月底,瑞典警方對海盜灣進行了第一次端網行動,突襲了海盜灣的10個運營點,沒收的電腦和服務器等設備裝了3輛卡車,并逮捕了2人。“瑞典警方今天的 行動就是要提醒他們,互聯網世界里也沒有這些版權小偷的避風港”,美國電影協會對警方的行動十分高興,但他們話說早了。被端后不出3天,海盜灣網站又恢復 了正常運行。而且多虧了此次端點,瑞典當地以及國際主流媒體的報道讓海盜灣名聲大震。據Alexa.com當時的統計,“被端后”的海盜灣提升到網站排行榜中第465位,成為最頻繁登陸的網站之一。到2008年,網站排名升至全球第97位。
2009年瑞典當局對海盜灣的審判可看做是網站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斯德哥爾摩的一家法庭以“協助侵犯版權罪”起訴四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罰金3000萬瑞典克朗,約合360萬美元。
法庭稱,4名被告建立海盜灣網站,允許用戶從上面免費下載收到版權保護的音樂、電影、電視劇等資料,海盜灣要向包括索尼BMG、時代華納、百代、21世紀福克斯等17家公司支付罰金。
“保持冷靜,TPB、我們還有這些文件這些都不會有事的,這次只是媒體的袖長而已。”Peter Sunde當時說。
在審判前,國際刑警組織把Peter Sunde的通緝令發往全球。在為期3周的審判中,瑞典電視臺破天荒地為該審判進行全程無延遲24小時直播。周五審判后4天里,海盜灣的衍生黨派海盜黨 稱,其黨員人數從15000人上升至18000人,并在2009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贏得1個席位。
這次打擊并沒讓海盜灣癱瘓。 一方面,除了Carl Lundtrom提前獲釋外,其余三人都逃跑了,后又被抓,直到去年10月才陸續出獄。另外,就在審判的當年,2009年10月,荷蘭反盜版機構 BREIN發現海盜灣網站的資產被轉移到了一家名為Reservella的公司,公司注冊地為非洲島國塞舌爾。
據科技網站TorrentFreak報道,2012年初海盜灣停止供應種子文件,改用磁力鏈接(Magnetl link)作為下載渠道。單個的種子文件被磁力鏈接的幾行文字代碼所取代,網站資源的傳播效率和下載速度得到極大提升。同年10月,網站決定把日常運行都 放到云端上處理,在多個國家設置虛擬服務器,而且網站域名不斷更換。
可能是托云存儲的福,在去年被突襲后,海盜灣恢復數據的速度加快了。據德國IT媒體Golem報道,在海盜灣倒計時網頁的JavaScript代碼中,出現了一個名為“allishere.js(全在這)”的數據,這或表明海盜灣已完成數據備份工作。
網站負責人曾在The Open Bay網站下公布過源代碼。這樣一來,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海盜灣,即便不懂具體的編程方法。
盡管海盜灣這次又準備活過來,但早已不是最初的海盜灣了。
Peter Sunde去年出獄后寫了一篇博客,說如今的海盜灣是一個“丑陋”的網站。網站的設計陳舊,bug很多,唯一變了的東西就是廣告,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廣告充斥其中。
“當初的想法是說,在海盜灣成立10周年的時候關掉網站。但現在卻有以它名義而辦的聚會,很多公司把那些幾乎一絲不掛的女孩兒送來招待客戶,而且只有有錢人才能入場。所有的這些都已經違背了我們當時為海盜灣工作的初衷。”Peter Sunde在博客中寫道。
客觀地說,海盜灣的分享精神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確實不可避免地給那些依賴版權的行業帶來了很大傷害,一些更穩妥、合乎法律法規的分享原則的制定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躲躲藏藏。
想知道海盜灣的當年日常是什么樣么?在2013年第63屆柏林電影節上,紀錄片《現實生活中的海盜灣》(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首次放映,就是以當年的審判為核心展開。
依據海盜灣最初的精神,該片采用了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的許可協議,也就是說該影片可以進行非商(sui)業(bian)使(xia)用(zai)。回復文章的朋友我們會有種子奉上,還是1080P的——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