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造謠”報告:一個月488篇 人身食品安全占9成
1月13日消息,近日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出具了一份調查報告稱,位居微信朋友圈謠言榜首的主要是以下五類內容: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
據了解,研究人員通過對2014年11月3日至當年12月17日微信中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488篇文章進行分析,發現以下五類主題謠言數量最多:人身安全(228篇)、食品安全(228篇)、疾病(169篇)、防騙(85篇)、健康養生(100篇)。其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謠言”不但數量較多,且常常與人身安全和疾病共同出現,是最常見的謠言之一。
研究人員指出,常見的“涉謠”食品類別主要有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及轉基因食品,其中多數食物跟人們日常飲食密切相關。食物越常見,相關的謠言越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和擔憂。
中大研究團隊一位負責人表示。“食品安全就是與公眾心理距離特別近的一類議題,再加上食品又往往和人身安全、疾病養生關聯在一起,更易被關注和傳播,這也是為什么食品類謠言始終’野火燒不盡’,年年月月有翻新的原因。”
食品類謠言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
方法一:惡劣的加工生產環境和骯臟的原料
肉制品的謠言常常通過描述令人作嘔的加工環境、帶病的牲畜源、寄生蟲、添加劑等加工環節亂象來引發公眾的恐懼情緒。
方法二:不當的食用習慣將引發嚴重疾病
水果蔬菜類謠言最常使用的造謠方法就是“食物相克”及夸大不當食用方式引發的嚴重疾病。
如《千萬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錯可能致命!》一文列舉了10種常見蔬果不能食用的部位,其中就包括土豆皮和韭菜葉等日常食用的蔬果部位。
方法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養生效果
這種造謠方式迎合人們急于尋求健康良方的心理,把普通食物包裝成具有強大保健功效的食品。
如《婦女生孩子在坐月子時落下的所有病根都能根治的偏方》及《每天僅一勺!一個月打通血栓!還你干凈通暢的血管!后悔知道得太晚了!》
方法四:在標題打上“死亡”“疾病”等關鍵詞
這些食品安全類的謠言往往在標題上語不驚人死不休:
如《鎮安涼皮出大事了》《這是世界上最臟的魚!千萬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還要毒!》《太可怕了,晚餐決不敢貪吃了!》
食品相關的謠言常常會與疾病相關,標題多帶有“可怕”“恐怖”“致命”等喚起恐懼的詞語,來激發讀者的死亡恐懼情緒。
方法五:通過以成功人士為目標群體的公眾號進行傳播
這些食品類謠言把目標群體定為成功人士,利用他們在事業成功后更注重健康的心理,以宣揚食品安全為爆點,散布食品安全威脅謠言。
如:《××富翁俱樂部:近期的豬肉還是不要吃了【轉】》《全球××富翁俱樂部: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 (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