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預測|GGV李宏瑋:P2P跑路再將集中爆發
大浪淘沙還是持續蓬勃,泡沫散盡還是持續發酵?2015或許將成為中國創投關鍵性的一年,中國頂級創投合伙人們2015年又有怎樣的判斷和預測?新浪科技近期邀請資深投資人對2015年的行業趨勢進行預測。
第六期,讓我們聽聽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Jenny的解讀 :
1. 物聯網
2015年是物聯網比較大的一個元年,處在IOT(Internet of Things)萬物互聯的早期階段。2015年至2015年將是互聯網3.0階段,這是一個創新型、顛覆型的領域,將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在互聯網3.0到來之前,1.0階段是從2000年至2010年的PC時代,這個時代是人與機器的互動,更多是互聯網上網行為,誕生了谷歌和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
互聯網2.0是我們正處于的階段,從2010年至2020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市場是PC時代的三到四倍,預計屆時將擁有61億的移動設備用戶。而移動互聯網很多新的商業模式顛覆了很多傳統領域,包括金融、教育和娛樂等。
今天的核心是懶人經濟概念,包括打車、餐飲、美容美發服務等。人們可以坐在家里,就可以招車、叫外賣、視頻會議或者投資。今天的服務更多是去中心化,同時充滿個性化和人性化,趨近每個人的消費喜好。
在以IOT為核心的3.0階段,充滿了想象空間,需要投資人對這個市場具有一定的耐心,及早并快速布局,要比別人跑得快,同時要求具備較高的風險承擔能力。2.0更多是PK資金和資源,而3.0物聯網更多是格局,快速占有市場。
-“移動化場景的我-
Jenny在IOT領域總結了兩個概念,移動化場景和虛擬我,簡稱為Contextual Mobile Me。前者是從產業化角度考慮互聯互通中的各種移動場景,后者是通過軟硬件結合塑造出的虛擬的個人,即各種傳感器在不同場景下采集個人信息后,組成的智能“我”的概念。
這個場景化的移動我,離不開傳感器收集而來形成的數據庫,而這些數據在之前都分散在各處,傳感器要做的事就是捕捉這些動態數據。如果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場景將個人活動信息組裝成數據模型,就能針對個人推薦更適合的場景,比如建議用戶后續如何運動得更好。
以智能汽車舉例,今天的所謂車載不是真正的智能車載,真正的智能需要駕駛員和汽車進行互動,通過傳感器捕捉駕駛員的各種行為,通過數據積累提供個性化指示,比如距前車太近提醒慢行,或者踩剎車頻繁告知維修頻次需要提高等。
除了在戶外,更多是在家的場景,接觸的硬件包括電視、燈泡、凈化器等,這個場景也具有學習的過程,需要了解用戶何時回家、自動開幾盞燈,也涵蓋其他家庭成員如父母、孩子和寵物等,形成數據庫積累。
這個場景需要傳感器在用戶不知覺的情況下進行信息捕捉,這里便有很多維度和技術延伸,更遙遠的還可以聯想到貼膜或者插芯片等方式。
智能硬件領域從受追捧到一擁而上再到被唱衰,逐漸趨向冷靜,真正的物聯網時代剛剛開始,產品本身、交互手段和應用場景尚不夠成熟。今天該領域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偽需求,但明天卻不一樣。當VC要做的事就是支持有創新作為的企業,這樣才能看到明天,如果明天跟今天一樣,就不好玩了。
-創業公司怎么做-
這個行業需要有先驅,就是一定要有公司跑在前面去嘗試,如果沒有蘋果的話可能今天看不到真正的觸摸屏手機。如何定義這個領域創新和顛覆,就是要看如何利用好技術,把好的場景定量,將場景定量之后先小做起,與其塑造一個所謂智能機器人,步入先從一個運動當中、娛樂當中把小的模塊打通,再逐漸形成數據打通的平臺。
今天谷歌、百度和騰訊想做的事也是都是把數據打通,這是一個終極目標。可是在打通之前是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很難說別人都去做我在最終一點打通,我的判斷是把一個領域做深,然后再打通。
如何在IOT時代布局?第一從軟件的角度,包括軟件和新生內容、社區、分享和智能等。要有能力分析數據,重點是怎么把流程和個性化推薦做好。
而對于可穿戴設備,如果每天都要拿下來充電,并不是真正的可穿感。真正的智能化的東西應該是always on,不是真正感覺在穿戴一個東西,是一種很自然的一種感覺。
第二從基因的角度,是軟件基因還是硬件基因,還是有用戶。創業公司從第一天就三樣都做是很難的,像小米能做到的這樣不是一般公司可以做的。很多國內與IOT相關的公司就是一個所謂的“產品公司”,是說沒有想好第一個產品做好之后怎么辦,單單憑借對單個產品的熱愛,這是很多硬件創業者的盲點。
而做了一個單品之后,就應該把一系列想做的事情提前想清楚,這是個重要細節。比如GGV投資了Misfit,最初是一個計步器,從單點出發,隨后擴展到智能家居的燈泡和睡眠追蹤器等,始終是圍繞人來做產品。
同時,這個領域你要決定開放市場還是封閉市場。此外,這個領域沒有融資做不來,因為它有硬件。硬件需要的資本會比做軟件稍高一些,必須細。
對于創業者,GGV認為一個初創的企業要學會做減法,把市場定位好,包括每一個細分領域、每一個細分用戶群和每一個細分需求。只要決定了你是一個布局中國還是美國的公司,從第一天開始就要考慮清楚產品是為誰而造的,這是一個重點。
2. O2O
互聯網2.0今天更多是一個懶人經濟,圍繞著個人的一種服務。今天我們只是做到了把人的時間做了分類,這個概念O2O是指有些人的時間比其他人寶貴,有些人的資源比別的更多,意味著時間上有一個社會層次化的概念。
其實到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人不用勞動,是以機器來代替。真正智能化是人是制高點,而機器在工作。
3. 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是偏互聯網2.0的模式,這是個賺錢的領域,因為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教育考試是個很重要的社會環境。所以消費者付費意愿很高,同時也是相對分散的領域,適合通過技術移動化遷移至線上的模式,來解放從前線下受限的資源,包括學校、老師等。
投資人大多認為在線教育這個領域短期內難突破,而GGV很早在該領域嘗試布局。從K12、中學生、大學生、成人細分教育領域看,最早起來的是成人市場,因為成年人對技術的接受程度高,付費意愿和能力強,它距離商業化的路徑較短,更快變現。
而今天這個市場還要繼續細分,在用戶群體往下還可以將產品分為標準化或者非標準化,比如學托福就較為標準化,而鋼琴會偏個性化。在非標準化產品方面看好C2C的模式,非標準化的模式是分散的需求,而老師也呈分散狀態,所以達到匹配程度最高的是C2C模式。
除了非標準化,在標準化產品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網上集中度,可以做一對一、一對多等,比如YY做的是一對多。這個模式對于標準化產品是兄的同德,重點是找到核心點切入。這個領域有較大的空間,而它的商業模式和貨幣化程度是很高的。
目前將線下產品搬移至線上的模式是在線教育的第一階段,對于標準化的產品更多是往上遷移,但非標準化的產品更多是新的嘗試。具體來說,產品需要考慮如何找到非標準化的老師和學生,之后再利用網站或者移動應用進行匹配,在匹配當中需要持續運行,這是不容易的。
對于非標準化產品,有很多細節需要考量,包括學生每天是否換老師、是中國還是外教、學生教學生、社交玩法、游戲玩法等。所以這方面就不僅僅是線上方式玩的通了,要有一定的創新程度。
目前在線教育中,題庫產品是很火的,但這是辛苦活,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把產品做成長線,最后擁有最全的題庫可能擁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題庫的商業模式還不清晰,因為題庫是標準化的,如果能做到非標準化,或者前端和后端具有創新,才更有含金量。
對于K12,之所以很難起來,源于消費的人不是付費的人。K12更適合線下環境,因為線下環境是做游戲,而小孩子喜歡玩,上網也是為了玩。如果學一會再玩,興趣不大,會有沖突。教育娛樂這件事是不成立的,這個領域做線上很難,可能會賺些錢,但是目前還沒有很規范或者有很大的模型出來。
4. 互聯網金融
GGV比較關注互聯網化或消費化的金融服務,從消費者角度考慮這件事。而傳統金融多是以銀行為出發點,強調風控,考慮資產如何證券化,考慮配置考慮壞賬率多少。對于互聯網金融,應該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從用戶細分角度去看。
從細分群體來看,比如一個20到25歲畢業生需要的是什么,是儲蓄、借錢、投資,還是分期什么的。再比如GGV投資的51信用卡,是定位于30至40歲成家立業的中年人,第一張信用卡不夠,需要第二張第三張,多卡如何去管理,這個群體對借貸需求更高,如何幫助整理信用卡信息,建立資產負債表等。
再比如是35歲以上的用戶,家庭比較穩定,更多理財和投資需求,有不一樣的組合計劃,包括外債、股權投資、海外股票等,更多是整個資產的配比管理。從前該群體會考慮通過理財師推薦產品,而現在中國的新高大上人群對自己的選擇能力更有信心,只需要產品推薦數據報告或專家分析等,自己來做資產配置。
不過,互聯網金融不會像物聯網那樣太創新,因為涉及到風控環節,它需要小步跑式的創新。今天通過移動端進行交易和理財已經比較創新了,從傳統領域到互聯網思維,包括對風控和授信的接受程度,已經垮了很大的一步。
GGV對該領域關注超過5年,但從2013年才開始布局,因為之前市場宏觀性的風險相對較高,2014年政策風險波動較大,而今年會逐漸穩定下來。但是肯那個會發生一些較大的企業風險,具體仍是P2P跑路等。
因為在這個領域,前期量很小只有幾單不會跑,一旦大起來跑路就將集中爆發。去年已經有很多初創企業在去年跑得很快很猛,每當這個時候就可能發生一些問題,企業內的系統性風險和流程性風險可能引發大的問題,這也是行業內比較擔心的事情。
具體看P2P,有很多小微貸款公司的商業模式看來有些令人擔心,有詐騙的可能性。傳統企業可以通過看不動產是否還在,包括數據來源,但是互聯網金融沒有系統性的可靠信息,包括所謂的第三方擔保更多是自己的公司在操作,要跑路一起跑掉。
5. 社交
GGV一直都在看社交產品,因為該領域每六個月都會出現新玩法。要了解社交產品就必須對人性特別了解。90后的確在活躍度、留存度和積極度上比其他年齡度高很多,他們交流欲望很強。在看社交,更多是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個產品是否能夠帶起新的玩法,同時它的傳播可塑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交領域很難從趨勢上去看,要看具體的產品,因為社交不是理性的,是感性的。
所以要對心理學要所了解,同時換位思考的能力要特別強。相對來說它必須很感性,必須找對人去分析,所以GGV會找年輕的投資經理來體驗這個事,它會偏感性,起來的時候也會很快,很難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