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網民達6.5億 網絡成民間意見表達重要場所
北京6月8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日發表《2014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全面闡述中國人權事業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白皮書說,2014年,中國人民更加切實地從國家發展進步中受益,中國人權事業又取得了新成就。白皮書指出,截至2014年底,中國互聯網網民規模達到6.5億,網絡空間成為民間獲取信息和表達意見的重要場所,公民言論自由權得到有效保障。
白皮書全文約2.1萬字,以大量數據和事實從9個方面介紹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成就,包括:發展權利、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公正審判權、少數民族權利、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權利、殘疾人權利、環境權利、對外交流與合作。
白皮書顯示,2014年,中國出版各類報紙465億份,各類期刊32億冊,圖書84億冊(張),人均圖書擁有量6.12冊(張)。截至2014年底,中國互聯網網民規模達到6.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其中手機即時通信網民5.08億,比2013年增長7683萬,年增長率達17.8%。
白皮書指出,全國前三大互聯網應用——即時通信、搜索引擎和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分別達到5.88億、5.22億和5.19億。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4.33億,微博客用戶規模為2.49億,微信公眾賬號數超過800萬,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近5億。
白皮書說,公眾通過新聞傳播媒介自由地發表意見、提出批評建議,討論國家和社會的各種問題。政府鼓勵各類企業依法依規為公眾提供豐富多樣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為公眾獲取和交流信息創造良好環境,日益清朗的網絡空間成為民間獲取信息和表達意見的重要場所。
白皮書摘錄
呼格案寫入白皮書千余刑事案件改判
白皮書指出,2014年,各級人民法院依法懲治犯罪,維護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02.3萬件,判處罪犯118.4萬人;嚴格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原則,對518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訴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切實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各級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督促撤案17673件;對濫用強制措施、違法取證、刑訊逼供等偵查活動違法情形,提出糾正意見54949件次;對不構成犯罪和證據不足的,決定不批捕116553人、不起訴23269人。各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317件。多起重大刑事冤假錯案根據疑罪從無原則得到糾正。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念斌投放危險物質案,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宣告念斌無罪。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再審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改判呼格吉勒圖無罪。
重視被羈押者和罪犯的人身權利保障
白皮書說,2014年,公安部制定《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工作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完善《人民檢察院訊問職務犯罪嫌疑人實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的規定》,嚴格落實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工作,對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的錄制原則、錄制方式、錄制程序、錄音錄像資料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各級公安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共同推進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設,法律援助機構在看守所派駐值班律師提供法律咨詢等幫助,切實保障被追訴人、被羈押者的合法權利。
逾七萬人因違反八項規定精神被處理
2014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272萬件(次),立案22.6萬件,結案21.8萬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3.2萬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1.2萬人;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53085起,處理71748人,其中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3646人。加大國際追逃追贓力度,加強雙邊多邊協作,開展“天網”“獵狐”行動,發表《北京反腐敗宣言》,建立反腐敗執法合作網絡,追逃500多人,追贓30多億元。2014年,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通過正風肅紀、反腐懲貪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05億元;全國共審計13萬多個單位,提交審計報告和信息25萬多篇,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4000多億元,移送違法違紀案件線索3800多件,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群眾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