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正在威脅我們的專注力
我回國幾周,參加了一個教育界的峰會,一些新詞沖擊著我的大腦:翻轉課堂、微課、教室革命在2.0時代、創客教育。與會者分享說,老師在微信上吐槽,說是到了凌晨1點還在錄微課;山東農村中學的一位校長說服他的學生每人買一部筆記本電腦上學,從此課堂教學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這個大背景相呼應的是,整個報告廳里大家人手一個手機,低頭不停刷屏。
搜索一下,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創客教育,概念都來自美國。可有趣的是,在美國我卻沒感受到美國的教育界對互聯網有類似于中國同仁們的激情。我任教的美國大學屬于研究型大學,但是從教授到院長至今對虛擬空間持懷疑態度。這種技術產生于美國,然而中國人比美國人更熱衷使用的現象,讓我聯想到蘋果手機——中國人對它的推崇程度也超過美國人。我的美國朋友還有不用手機的,有對過時的黑莓手機至今非常忠誠的。
我不知這是美國普通民眾對科技態度的保守,還是中國人對現代科技的熱愛?但有一點我敢肯定,那就是美國人價值觀的多元,別人說好的我不一定說好,別人擁有的我不一定追求。
而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教育界對互聯網如此地癡迷,這對我們的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
最近幾年愈發感受到專注的重要,而這么多移動互聯網技術,最有效地剝奪了我們專注的能力。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人手一個ipad學習,且不說這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影響,單就那么長時間對眼睛的傷害,就足夠讓我拒絕這種趨勢。
我的美國同事對她的三個未上大學的孩子的要求是,每天面對屏幕的時間,包括電視電腦,各種移動終端,加起來不超過1個小時,其中居然包括做作業的時間。我問她,如果作業一個小時完成不了呢?她說,很多功課可以不依靠電腦完成,不要形成對電腦的依賴。
聽說國內某頂尖大學的中文系正在思考如何促進中國學生閱讀經典,想到開發一個移動互聯網軟件,配有游戲、反饋等各種手段來激發閱讀興趣。我感覺這種軟件只會不斷中斷閱讀,讓注意力碎片化。
我作為一個成年人,能清晰地感覺到我的專注能力在一點點下降,很難半個小時不去查郵件,發信息,或看微信。我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深度閱讀和寫作,需要專注。其實很多工作都是如此。記得我的學生曾經告訴我,她練鋼琴的目的除了音樂和藝術追求,陶冶性情,另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專注能力。美國華裔孩子和猶太人孩子普遍練鋼琴,據說他們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士,長大以后的職業都是需要長久深度的專注,比如外科醫生。他們的家長篤信練鋼琴成就的專注能力,可以幫助這些孩子日后在各自的領域成才。
我們不要忘了,電腦是為人腦服務的,千萬不要傷了人腦。我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電腦大有傷害人腦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