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勢力加快進入電影業
互聯網與電影誰給誰打工?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被越來越多的行業所重視,電影業概不例 外。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的第二天,在娛樂寶和淘寶電影舉辦“電影新常態:互聯網+與產業升級”論壇上,互聯網與電影到底誰給誰打工?該話題引發了 娛樂業大佬們一番爭論。
互聯網+還是個空架子
當前,整個電影產業鏈都在與互聯網產生聯系,從版權、投資到制作發行、營銷推廣,再到電影票、衍生品的銷售,互聯網都逐漸滲透其中。
盡管普遍認為互聯網與電影產業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面對這波席卷而來的浪潮,電影人的心態不盡相同,有人積極擁抱變化,有人還在謹慎觀望。
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總裁于冬語出驚人,拋出“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的觀點。對此,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昨日表示,互聯網公司在內容環節肯定無法趕上電影公司,因此只能搭建生態從而吸引合作伙伴,“應該是互聯網公司給電影公司打工。”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認為,互聯網公司和電影公司,不是誰給誰打工的問題,大家的產品是面對所有的觀眾,“我們都是在為中國的電影觀眾打工。”
劉春寧認為,互聯網會給電影業帶來的創新可以用“4+1”來總結:首先是投資融資的創新,娛樂寶推出至今籌集融資接近5.6億,其次是互聯網營銷和傳統 發行的創新,第三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第四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互聯網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但無論互聯網再怎么變化,好作品、好內容永遠是王道,沒有好的作 品,好的制作團隊,互聯網+只是個空架子。”
中國電影市場飛速擴容
論壇上有觀點提到,未來一年內院線將經歷一輪洗牌整合,30個院線估計只能剩下20幾個。到2017年中國銀幕數有望超過美國的4萬塊,這會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
不過,中國電影市場在飛速擴容,而好萊塢超級大片在2017年WTO協議放開后也會大舉進入,不少行內人士擔憂;如果每年有10部10億~15億票房的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電影靠現在的這些青春片能與之抗衡嗎?
于冬認為內容在生態中至關重要,“博納這5年一直專注內容上下游,去年互聯網勢力進入,我們也在觀望,內容是互聯網生態系統的一環。我們不需要去建生態系統,我們要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一環。”
對于之后的盈利模式,于冬表示:“博納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要做好自己的小循環,包括制片發行放映,這個小循環做好了以后放到BAT的任何一環都是可以的。”
小鮮肉難抵擋好萊塢大片
他表示,博納現在還沒選擇好站隊,目標是選擇其中一環,但哪一環還沒選好。“沒有選好站隊的好處是版權在我手里,可以賣好價錢。靠粉絲經濟和小鮮肉賺票房的青春電影會頂不住好萊塢大片的大舉進攻”。
他還表示:“未來博納可能會跳過電視劇直接做網絡劇,因為付費觀看模式更易于實現,我們會與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共同打造網絡平臺網絡劇收費。”
鏈接
估值差10倍博納謀求回歸A股
上周,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博納影業宣布,已收到私有化要約。于冬表示:“兩天前突然做了決定,其他股東包括紅杉等都很緊張。”昨日,于冬在上海電影節上,終于首次談到了回歸A股。
于冬說:“在美估值太低,促使我選擇回A股。剛開始著手準備,具體何時實現也沒有時間表。”
記者查閱數據顯示,在國內上市的華誼、光線等影視公司市值已超過600億元,目前,華誼兄弟的市值超過790億元,而光線傳媒市值超過610億元,而博納的總市值不過7.74億美元,約人民幣不到50億元,差距竟有十倍。